文/小石对教育的那点看法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前言
近几年来,国考、省考持续火热,公务员考试报考规模越来越大,几乎人人都想进入体制,捧上铁饭碗,分吃一碗公家饭。原因无他,现在在很多企业工作的职场人几乎每天都会加班到很晚,工作压力非常大,到了中年还要担心自己被裁的风险,后顾之忧得不到保障,因此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铁饭碗的魅力,即使要备考多年也希望能上岸公务员。
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中,既有大四的应届毕业生,也有30岁+、在职场打拼多年的“打工人”,每个人都在为那仅招收一个员工的岗位而争得头破血流,竞争非常激烈。很多人在看到上岸越来越难的公务员考试之后,退而求其次,想通过编制外岗位一步一步接近编制内,用迂回的战术让自己上岸公务员。
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,虽然有很多人在公务员岗位面前看不起编外岗位,但每年的确也有很多编制外员工在岗位上勤勤恳恳,走上了通往体制内岗位的康庄大道,既避开了激烈的竞争,又达到了进入体制内的目的,同时也为自己积攒了许多工作上的经验。
事业单位编制大调整,多个岗位将被清理,体制内压力骤增。
随着机构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,很多城市着手调整事业单位编制,将不需要的编制外岗位进行清理。如哈尔滨已经发布了通告,将会对各个单位中的编外人员按照每年清理20%的速度进行清理,湖北监利市则规定第一年完成清理清退任务总数的30%,第二年完成30%、第三年完成40%,逐步推进清理工作。除此之外,内蒙古巴彦淖尔市、安徽桐城市等地也陆续宣布要控制编外人员规模,实施精简工作。
精简编外人员将减少国家不必要的财政支出,提高资源利用率,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之一,但对于编制外人员来说,这无疑是一个噩耗,自己已磨合了多年的岗位被裁,不得不在明明应该安稳工作的年纪重新开始找工作,再次接受各企业、各单位的审判,这些人所面临的挑战与风险是巨大的。
众人纷纷猜测什么样的岗位会被清理呢?第一种就是技术含量低、可替代性高的岗位,例如整理资料、负责卫生、服务公众等的岗位,在这些岗位工作的编外人员很可能会是第一拨被清理出去的人,他们没有一技之长傍身,没有专业性的工作能力,在体制内看来都是“干杂活的”,甚至可能存在每天闲散度日、浑水摸鱼等现象;除此之外,一些在大大小小的考核中发挥差强人意,达不到标准的员工也会在这次清理行动中退场,大浪淘沙之后,留下的将是国家与社会真正需要的具备高能力水平与高素质的人才。
编外人员没有编制,享受不到编内人员所享受的待遇、福利,很多体制内的杂活、累活都是由编外人员做的,按理来说,编制内人员应该不会受到精简编外人员这一政策太大的影响,但事实上,正是因为过去很多负责整理、安排的琐碎工作都是编外人员负责的,这些人员一旦被清理,那么这些工作的重担就压到了体制内人员的肩上。
体制内人员原本可能还感到庆幸,心想幸亏自己不是被裁员的那个,但随着工作负担越来越重,不免也开始产生了诸多抱怨,但抱怨归抱怨,人们已经不敢捧着铁饭碗不做实事,毕竟谁都不知道手里的铁饭碗会不会有一天不“铁”了。
的确,精简编外人员这一行动给体制内人员也敲响了警钟,促使体制内的员工提高自己的工作积极性,着眼于为国家建设、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